黑鳶是該地區最熟悉的鳥類之一。
二月的一個灰濛蒙的下午,六名觀鳥者聚集在香港島高處的一個路口。他們無視身後駛過的汽車,朝太平山頂周圍的豪華住宅駛去,目光穿過樹木繁茂的山坡,一直延伸到南中國海。
五隻黑色風箏在山坡上空翱翔,長長的翅膀毫不費力地乘著氣流,翼尖的羽毛像手指一樣張開。風箏翼展一米半,尾巴分叉,是香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猛禽,也是香港最熟悉的鳥類之一。儘管有這個名字,但它們是棕色的而不是黑色的。
其中三名觀鳥者屬於香港風箏研究小組。當它們聚集在東亞最大的風箏棲息地之一時,他們即將開始清點鳥類。 “看到風箏真是一種安慰,”月度計數的堅定支持者貝塔·葉 (Beta Yip) 說道。他掃視天空,指著另外兩隻飛過頭頂的鳥兒,還有四隻飛向東方。
“兩分鐘,”葉說,並警告研究員同事 Vicky Yeung 和 Maria Lo,很快就到了檢查數字的時候了。時間一到,三人環顧四周,用雙筒望遠鏡尋找遠處的鳥兒,然後報告一下能看到多少只風箏。他們商量後,葉在筆記本上記錄了 23 只風箏。
附近的一個有利位置向北看,穿過城市,更多的風箏在城市摩天大樓上空盤旋和滑翔。它們看似不緊不慢,但其實它們也注定要歸巢。也許他們是從新界來到九龍的;有些人可能會在維多利亞港及其周圍度過一整天。
風箏在香港很常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博物學家稱黑鳶在香港很常見,冬季數量要多得多。情況仍然如此,風箏研究小組的統計表明冬季種群數量保持穩定,通常在 1500-2000 只之間,2003 年 12 月的數量最高為 3053 只。大多數在春季向北飛去 - 在中國或俄羅斯築巢– 留下約30對常住人口。
風箏是清道夫,在港口裡它們扮演著海鷗在其他地方扮演的角色——從水中抓起死魚。 “風箏就像是香港鳥類狀況的指標,”瑪麗亞·羅 (Maria Lo) 解釋道,她為什麼要幫忙計數。
“風箏很特別,數它們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在冬天,”Vicky Yeung 補充道。在冬天,可能會有數百隻風箏一起盤旋,形成她稱之為“龍捲風”的景象。
不過,如今,觀察者在所有現場清點中記錄到的風箏都不超過 84 只,最終統計為 234 只。隨著春天的到來,許多風箏已經離開香港,前往它們的繁殖地。
光線漸漸暗淡。葉先生評論說,鳥兒可能會遲到並很快降落,“就像流星雨一樣”。果然,他抬起頭,指著兩隻風箏,它們從頭頂飛過,收起翅膀,垂直落入樹林,消失在黑暗中。
在香港看黑風箏
在香港很容易看到黑風箏,尤其是在維多利亞港和附近地區。例如,從天星小輪上觀看,您可能會看到一隻風箏俯衝下來,從水中抓起一條死魚。風箏棲息地的最佳位置位於馬薩諸塞峽 (Magazine Gap) 附近,包括山頂道和吉爾福德道 (Guildford Road) 的交界處;開始觀看和拍攝飛向棲息處的風箏的最佳時間是日落臨近時。
風箏通常不會非常靠近這個觀察點——也許最好的拍照機會是拍攝成群的鳥兒,以及城市建築物上空的風箏。如果想在白天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風箏,包括在您的上方和下方,以及與視線齊平的高度,不妨嘗試一下長洲北部山頂的瞭望亭。長洲西南西灣上空還有一個風箏棲息地,尤其是在微風徐徐的午後,風箏可能會在這裡翱翔,數量可能達到一百隻或更多(2022 年,一隻未成熟的小軍艦鳥經常在夏末來到這個棲息地,秋天)。
香港觀鳥協會的風箏研究小組歡迎有趣的記錄,例如風箏築巢的記錄,您還可以參與風箏計數。欲了解信息,請訪問 www.hkbws.org.hk.
這是我在 2010 年 2 月點票時拍攝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