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魚塘是後海灣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防洪

如果你不熟悉香港和深圳共享的後海灣濕地,你可能會想知道香港北部地區廣闊的魚塘的重要性,該地區將成為北部都會區的一個主要新發展項目的所在地– 正如中所討論的 濕地是確保北部大都市具有氣候適應能力的關鍵 由三位生態學家撰寫,我希望您先閱讀。

稍微解釋一下:後海灣是珠江三角洲東側的一個河口。雖然這個三角洲經過大力開發,大面積填海導致自然海岸線所剩無幾,但香港後海灣仍然有紅樹林邊緣的潮汐泥灘,南部海岸線邊緣有大面積的蝦塘和魚塘。

黑臉琵鷺與深圳超越

這裡有一個濕地綜合體,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水鳥。其中包括在海灣過冬的鴨子、海鷗和大鸕鶿,而許多濱鳥則是每年春季和秋季出現。這裡的物種種類繁多,其中包括黑面琵鷺、黑嘴鷗和諾德曼青腳鷸等全球瀕臨滅絕的鳥類。其他野生動物包括彎翅螢火蟲-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以及香港很少見的歐亞水獺。

特別是鳥類,導致後海灣擁有兩個“拉姆薩爾濕地”,被聯合國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性的官方認可:香港內後海灣和深圳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姆薩爾公約》提倡「明智利用」濕地;這並不意味著將它們視為不可觸摸的博物館展品,而是可以被視為“為了人類和自然的利益而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濕地及其提供的所有服務。”

值得注意的保護措施包括在香港建立米埔沼澤自然保護區,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管理,該保護區對前蝦塘進行了景觀美化,以幫助吸引大量鳥類,進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鳥者。

俯瞰新田魚池;深圳與深圳河隔海相望,西北面是米埔沼澤【圖左後】

您不會驚訝地發現後海灣並不是原始的天堂:該地區經歷了許多發展,例如香港的新市鎮建設,以及深圳的迅速到來和擴張,一些市中心地區建在河漫灘上深圳河。

因此,海灣香港一側的魚塘作為倖存的濕地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大多數後海灣水鳥以潮汐泥灘為食,但許多水鳥也棲息在這些魚塘中——當農民降低水位時,它們可能會捕食非商業魚類,這導致香港政府實施土地使用限制分區,以幫助保護這些魚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措施,新田魚塘的北緣——將受到北方都市建設的顯著影響——距離深圳市區僅 200 公尺。 

新田魚塘北緣-拍攝於距深圳市中心洪水易發區邊緣僅 380 公尺的位置

雖然米埔的知名度要高得多,但新田魚塘是香港觀鳥者的首選地點,新田的鳥類多樣性在 eBird 所有香港熱點地區中排名第四,有 290 種鳥類。因此,環保團體高度關注政府計劃在新田89公頃土地上發展北都會的部分土地。

eBird 上的香港頂級觀鳥地點;由於米埔有兩個,新田排名第四

香港政府還計劃在附近建立一個濕地保育公園,旨在改善那裡的生態,避免濕地功能的淨損失。然而,到目前為止,細節還很少;這個公園可能要到 2039 年才能完全準備好。

城市地區建於洪氾區,容易發生洪水

由於新田位於洪氾區,確實很容易發生水浸,深圳附近地區也是如此。深圳河沿線的工程項目幫助減少了洪水,但風險仍然存在——2023年9月7日至8日的強暴雨期間的洪水就表明了這一點,當時影響包括深圳火車站出入口區域被洪水淹沒,深圳多所學校停課今天。 

香港水災:2023 年 9 月

如果香港這邊也同樣都市化的話,深圳的水災一定會更嚴重。但新田的魚池也被淹沒,大約有數十萬立方公尺的水,造成的傷害相對較小。

9月份的那次降雨,持續了12個小時,是深圳有史以來的最大降雨量;然而,隨著氣候變化,更強烈的降雨事件即將到來——同時海平面上升,加上颱風風暴潮的威脅日益加大,歷史上台風風暴潮已導致珠江三角洲多達 8 萬人死亡。

此外,當然,洪水風險隨著氣候變遷而上升:

氣候變遷導致香港和珠三角地區的水災風險增加

魚池可以接受洪水,但計劃建造相對較小的地下洞穴

因此,隨著洪水威脅的增加,保護新田濕地並提高其吸收洪水的能力似乎是明智之舉(正如《濕地》中所主張的那樣),這是在氣候變遷中保持北部大都市恢復活力的關鍵。然而目前,這項功能似乎確實很少受到重視。甚至還打算建造地下洞室,儲存約20萬立方公尺的洪水,以保護這裡的部分北都區。

據我簡單計算,這個面積只有20公頃,即20萬平方米的濕地,只要水位上升1米,就可以輕易接受這個洪水量(實際上,可以提高水位)。更大的濕地當然可以在暴雨期間容納更多的水。例如,濕地保護公園規劃面積為338公頃,這意味著在潛在洪水發生期間可容納超過300萬立方公尺的水;原規劃面積500公頃以上,洩洪量至少500萬立方公尺。或許這不僅可以緩解香港北部的水浸,也可以緩解附近深圳的水浸?

儘管規劃者似乎忽略或淡化魚塘區的潛在功能,但香港渠務署在附近實施了一個較小的類似項目,並將其描述為“濕地仙境”,有利於生物多樣性,同時減少洪水風險。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規模更大的計劃。

洪氾區恢復計畫在全球取得成功

在網上搜尋“洪氾區恢復”,我找到了幾個結果,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例如,一項研究評估了四個多效益洪氾區計畫(兩個位於美國加州,兩個在德國),並得出結論:

「既減少洪水風險又恢復生態系統的專案顯然是可能的,而且通常具有成本效益,並且可以更廣泛地實施。主要障礙通常是製度和監管,而不是技術。

恢復河流和洪氾區以減少棲息地和洪水風險:加州和德國的多效益洪氾區管理經驗

2021年,香港政府保護後海灣濕地的宏偉計劃

香港政府提出2021年濕地保護特別行動

2021年,香港政府公佈了一項更加雄心勃勃的措施來保護後海灣濕地,其中指出,“應利用濕地保育公園等黃金地段的戰略設施來防洪。”此外,“我們應該與廣東省和大灣區城市相關部門合作,分享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經驗,共同建立大灣區濕地系統網絡,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能力和品質。生態環境。”

正如我所寫(2024 年初),該計劃似乎仍有實施的潛力——作為北部都會發展的一部分,同時也保護新田的濕地。但隨著這座大都市的工程將於今年稍後開始,時間已經不多了。

政府 2021 年計畫預計:

“整個系統可以成為一個珍貴的生態棲息地,擁有所有香港市民共同擁有和珍惜的戶外休閒資源。”

北部都市發展策略
報告 2021 年 10 月 6 日
香港政府建議於2021年增加後海灣濕地保護區面積,包括目前所有新田魚池面積

或許,這裡也可以成為一個濕地生態系統,造福更廣闊的大灣區人民——作為一個遊覽濕地風光、野生動物和寧靜的地方,或許還可以享受觀鳥、攝影、划船等一系列活動、皮划艇、釣魚和騎自行車;並在水邊餐廳享用當地養殖的魚類美食。

正如《濕地-氣候變遷下北方都市復原力的關鍵》一文中指出的那樣,這個濕地綜合體將有助於實現生態文明。此外,香港政府的目標是使香港成為健康和醫療創新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專上教育中心,同時增強其作為全球首要金融中心的吸引力。透過保護和升級新田濕地地區作為改善後海灣濕地濕地的一部分,香港也可以成為全球濕地保護中心,吸引更多遊客並進一步激勵其他地方的濕地保護。

後海灣包括米埔篇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