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屏山文物徑

屏山有一群古老的建築,包括兩座最宏偉的祠堂和香港唯一的古塔。

屏山有一群古老的建築,包括兩座最宏偉的祠堂和香港唯一的古塔。

香港西北部的中華帝國一瞥

想到香港的“剩餘遺產”,您可能會想到大量殖民時期的建築,再加上零星的堡壘廢墟和平淡但神秘的石刻。然而,在天水圍新市鎮旁邊的屏山,有一群古老的建築,其中幾座建築的歷史遠早於香港被稱為殖民地之前。它們現在由一條 1.6 公里的文物步道連接起來,其中包括兩座最宏偉的祠堂和香港唯一的古塔。

寶塔標誌著步道的一端,位於天水圍站旁邊。

長期守護者 – 聚星樓

據報導,屏山是由唐氏父子於 12 世紀建立的。據族譜記載,該塔始建於距今約600年前的明朝年間。

當時屏山位於后海灣沿岸平原中的低矮山丘上,該地區容易遭受水災,尤其是颱風期間的風暴潮。這座寶塔的建造部分是為了增強 風水 並防范洪水。它還旨在作為一種大護身符,讓當地人能夠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從而成為官員。至今仍供奉著福星雕像,被尊為科舉之神。

雖然這座塔可能有五層或七層高,但現在只剩下三層了。周圍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就連我在 80 年代末參觀過的魚塘也消失了,現在寶塔對面是一個停車場,對面是一條柏油路,背靠著巨大的火車站和高樓大廈。對於一座據稱已經守護了這麼久、至少增強了即將參加考試的學生信心的建築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令人遺憾的命運。

混亂之中——往日的迴聲

從寶塔出發,小路沿著一條狹窄的道路,將新城拋在身後。綠化很少。幾十年前,曾幫助屏山繁榮的水稻種植業就停止了,如今,該地區更像是一個破舊的郊區,而不是一個值得自豪的鄉村聚居地。

但沿著遺產步道也有很多景點。一座灰磚結構的建築是供奉土地神的神殿,據說他保護村民,可能居住在祭壇上的幾塊小石頭里。

一棟新裝修的長方形建築,有一個門口和兩個小拱形窗戶,是上祥圍圍村的入口。它的兩側是堅固的牆壁,裡面的房屋排列得緊緊的一排——這表明以前的居民一定願意犧牲居住空間,以享受安全,免受困擾新界的土匪和家族間的戰鬥。

穿過一口可能有 200 多年曆史的井後,一條短短的小路通向楊侯廟,這是一座簡陋的低矮建築,裡面有神龕,三個開口面向露天祭壇。它是獻給侯王的,他被認為是一位將軍,在 13 世紀宋廷殘部逃離蒙古入侵者並到達珠江三角洲時,他為了保護兩位少年皇帝而犧牲。

兄弟服飾——祠堂

可以說,這條小道上的明星是兩座令人印象深刻的祠堂,它們並排建造,設計幾乎相同,就像兄弟姐妹一樣。

步道到達前方一片空地,左側是有著700年曆史的唐氏宗祠。除了在後凹處擺放著唐氏祖先名字的牌位外,其兩個寬敞的庭院還舉辦節日、儀式和宗族會議。

雖然它的鄰居被稱為餘翹宗祠,但它也是供奉唐氏宗族的,由兩兄弟於 16 世紀建造。它不僅僅是一個祠堂,也是當地兒童的學校。

兩座祠堂都是中國傳統建築,屋頂瓦片上有魚、獨角獸和怪物的陶像,門上畫著威武的衛兵。

沉浸在帝制中國——一所專為狼人打造的學校

屏山村民並不傻,以為一座塔就可以考科舉,而且這裡還有兩間書房。其中最好的距離祠堂步行不到一分鐘。

這裡是坤廷書房,外表看上去並不起眼,裡面卻是一個露天的小庭院,還有壁龕,梁、頂、門板都裝飾得金碧輝煌。它相對較新,建於 1870 年,僅比英國租借新界早 29 年,比中國廢除科舉制度早 35 年。即便如此,它仍然深深植根於中國帝制的傳統。

從上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當地的孩子都在這裡學習。如今,自習室是一座經過修復的過去的遺跡,幾乎像博物館的展品一樣被時間凍結。

隔壁,一條狹窄的走廊通向清樹軒的圓形入口,這里以前是學者和遊客的賓館。這裡也有精美的裝飾。

1899年,即新界租約開始的那一年,殖民政府在屏山主山山頂設立了警察局。警察最終在本世紀之交搬走了,這三座建築物現在成為屏山陳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的所在地。

尤其是主樓,具有經典的殖民風格——方形建築,兩層走廊兩側都有開放式拱門,牆壁漆成白色。畫廊內陳列著來自屏山的物品,包括一件非常精美的掛毯。照片比比皆是;有些描繪的是幾十年前的場景,看起來就像是在另一個時代拍攝的。

到達那裡

寶塔位於天水圍站E出口附近;沿著輕軌系統,步行數分鐘即可到達畫廊屏山站。

建築物的開放時間各不相同;開放時間通常為上午 9 點至下午 1 點和下午 2 點至下午 5 點,不過畫廊在夏季的開放時間為上午 9 點至下午 6 點,每週一閉館。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