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後一座大火山的崩塌
大約一億四千萬年前,在白堊紀早期,一座巨大的火山佔據了香港東部的地貌。其北坡高於現今西貢半島的大浪灣;其南坡可達九品群或更遠。我們不知道這座火山的高度,因為它在一次強大的內爆中被摧毀,但它可能有陡峭的斜坡,多個噴口的噴發形成了多個山峰。
這座火山是在香港火山活動的第四階段也是最後階段期間增長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西北地區,導致在屯門附近發現火山岩,但在大約2500萬年的過程中,火山活動中心向東南方向轉移。
當兩個地殼板塊在今天的香港下方碰撞時,火山活動就開始了。南部板塊向北移動,滑落(俯衝)到另一個大陸板塊下方。當地殼物質下降並受熱時,其岩石熔化並形成岩漿,岩漿向上推動,沿大陸邊緣形成火山,就像今天的安第斯山脈。更多的物質被添加到大陸邊緣,原來的火山陷入了沉默。地殼邊界不斷演化,在火山活動的第四階段和最後階段,俯衝讓位於更多的橫向運動。
岩漿是厚厚的粘性物質,當接近地表時會釋放出被壓抑的氣體,導致白熾火山灰爆炸性噴發,形成香港許多地區的凝灰岩。
崩潰和巨大的噴發
香港東南部這座大火山的崩塌可能是從一次或多次大規模噴發開始的。在此之前,隨著火山內岩漿向上湧動,地震震動了地面。接近地表時,岩漿開始釋放溶解的氣體,引發爆炸,將液態岩石炸開,並把火山灰雲沖向天空。如果是晚上,可能會出現令人驚嘆的燈光秀,閃電穿過雲層。火山碎屑流——就像熾熱的雪崩——可能沿著火山的斜坡衝下,燒毀和消滅植被和動物,
火山灰使香港上空變得昏暗,並在大範圍內下雨。最終,隨著火山噴發的繼續,火山內的壓力下降了。火山已經因裂縫和斷層而變得脆弱,現在無法承受自身的重量。
突然,這座大火山崩塌了,它的中部向岩漿室墜落。現在發生了最後一次災難性的噴發,形成了地質公園中心的岩石。
更多的岩漿爆炸,被炸得四分五裂。爆炸將岩石粉碎成粉末。火山灰羽流可能更大,可能達到 30 公里或更高,大量火山灰被排放到大氣中,導致明年的全球氣候變冷。然而,大部分火山灰被困在新形成的盆地——火山口內。
這些火山灰形成了一個大致橢圓形的層,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深達400米。據估計,在這一次事件中,噴發的火山灰面積達到了 70 平方公里,是 1883 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時噴向天空的火山灰量的六倍。這一量將使這次噴發在火山爆炸指數上排名第 6 位,該指數的等級範圍為 1 到 8。這將把它評為一次“巨大”噴發。
最初,火山灰非常熱,以至於熔化成岩石,稱為凝灰岩。當它冷卻時,垂直裂縫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引人注目的六角形柱。
這顯然是香港最後一次大規模噴發,結束了形成大部分地貌的火山活動的四個階段。
六角柱
六角柱在其他地方的火山岩中也很常見,有時形成著名的地標,例如北愛爾蘭的巨人堤道和美國的魔鬼塔。但香港的萬宜組是世界上最廣泛的柱狀節理凝灰岩。
在香港,六角柱高達30米,寬可達一米多。裸露的緊密堆積的岩柱是當今西貢半島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
一些最佳曝光位置位於萬宜水庫東端附近。東壩正下方,有一處石柱密集形成的小懸崖。在這裡,柱子不是完全筆直的,而是扭結的,表明隨著灰層冷卻成凝灰岩而塌陷。
此東壩東南,景色更為壯觀。一個小海岬上有直插到海裡的節理凝灰岩懸崖。破邊洲就在近海,是一座由岩柱形成的小島。
瀑布和石徑
在水庫以北,加民坑溪流侵蝕著凝灰岩,從鹿湖高原到西環切出了一條陡峭的山谷。在廢棄的六湖村下面,有一系列精美的瀑布和瀑布池。喜歡冒險的徒步旅行者沿著溪邊一條崎嶇的、大部分是岩石的小路行走,有時還會攀登瀑布。
歷史
客家人——“客家人”——農民從 17 世紀左右開始在香港定居,為躲避飢荒和迫害而逃往更北的地方。廣東人佔據了最好的農田,主要佔據西貢半島等丘陵地區。西貢半島地勢崎嶇,是一個難以定居的地區。在1600年代,整個西貢地區只有三個村莊被報導:他們被稱為“蛇”,因為他們講的是別人聽不懂的方言。
即使到了 1960 年,地名詞典也只記錄了半島和附近島嶼上有 66 個村莊,約有 3000 名居民;其中只有 16 個村莊位於東部半島。部分由於 20 世紀 70 年代萬宜水庫的建設減少了多個地區的供水,東部半島的村莊現在大多被廢棄。
西環是少數保留鄉村特色的偏遠鄉村之一,同時也成為鄉村旅遊目的地。 “遊客”——絕大多數是香港人——來到這個似乎遠離香港市區的地區,享受一流的遠足徑,以及浮潛、潛水、拍照、觀賞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
20世紀70年代,為了興建萬宜水庫,在半島東端附近修建了道路。然而,進入這些區域仍然受到嚴格控制,因為只有獲得特別許可的車輛才能通過北潭湧的屏障以東。這有助於保持西貢半島作為戶外休閒區的美麗和價值。
萬宜水庫
萬宜水庫是香港最後一座也是最宏偉的水庫,建於 20 世紀 70 年代,旨在滿足不斷擴張的城市和相關工業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與1968年竣工的新界東北部的船灣淡水湖一樣,它建在海岸上,而不是建在溪谷內:建造了兩座水壩將萬宜島與半島連接起來,從而在前幹門海峽形成了一個水庫。
在主壩施工開始之前,建造了兩座圍堰,以阻擋海水並在其後面創造旱地。這些也被保留作為保護結構,雖然西壩面對牛尾海的庇護水域,但東壩暴露在南中國海,並在颱風期間承受海浪沖擊近海的全部力量。這些波浪可能高達 12 米,為了應對這些波浪,工程師們使用了南非的一項新發明:dolosse。
Dolosse 是巨大的混凝土塊——萬宜水庫的每塊重 25 噸——形狀很像字母“H”,一側扭曲 90 度。它們是由一位南非工程師於 20 世紀 60 年代發明的,他希望使用可以互鎖但可以“散佈”到位的形狀來保護港口。他想到了 Dolosse——那時南非兒童的玩具是用山羊或綿羊的指骨製成的,當他用混凝土形狀來保護他的防波堤時,它們確實吸收了波浪的力量:“當公海襲擊它們時,水幾乎消失了——沒有像雷聲那樣的拍擊聲,空中沒有間歇泉,”約翰·麥克菲在書中寫道。 給予良好的體重。
大約 7000 塊石塊被用來加固東部圍堰。
圍堰就位後,主壩的施工開始,首先包括將建築工地清理到基岩。建成後,東壩長486米,高106米;西壩長753米,高101米。萬宜水庫計劃還包括40公里長的隧道,其中包括一條從北潭湧至沙田污水處理廠的隧道。 1971年開始建設,七年後水庫開放。它收集並儲存西貢、馬鞍山、沙田面積70平方公里的雨水,可蓄水2.81億立方米。
十個村莊受到該項目的影響——一些村莊被淹沒,另一些村莊的農業用水大大減少。儘管政府將300至400人搬遷到西貢和三門仔新村,並支付了一些土地補償費,但村民們並不高興,因為該項目損害了他們的傳統權利,而且補償費只是市場價值的一小部分。
挖掘建築工地時發現了植物和貝殼。這裡有超過四萬年曆史的原木和堅果,表明這里當時有一片熱帶橡樹林。還有8000年曆史的紅樹林沼澤遺跡。
植物群和動物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開始在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占領期間被砍伐的山坡上重新造林。西貢村社區尤其合作,到1952年,西貢半島已轉變為香港最美麗的森林地區之一。
重點種植樹種是紅松 馬尾松,但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許多松樹被甲蟲攜帶的線蟲寄生蟲殺死。闊葉樹已經在原來的地方生長,所以現在有大片的幼林,生長著烏桕樹等本地樹種 烏桕, 潤楠屬, 香木姜子 山蒼子, 梧桐 胖大海 披針形 和常春藤樹七葉鵝掌柴.
草原、灌木叢和次生林是大量大型動物的家園,如野豬、果子狸、亞洲小豪豬 短吻鰍, 豹貓 孟加拉貓 和緬甸蟒蛇 蟒蛇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避難所,正如有關中國大陸人連根拔起和偷竊佛鬆的報導所表明的那樣 羅漢松 從西貢半島出發。
海洋生物多種多樣,包括硬珊瑚——在龍殼灣相對清澈的海水中,水深十米處就有硬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