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後海灣(包括米埔):濕地被圍困,保育工作典型性膽怯

如果您是少數有權進入香港西北部后海灣內部密室(位於紅樹林臨海邊緣的觀賞隱蔽處)的特權之一,您可以體驗東亞最美麗的鳥類奇觀之一。 

後海灣的黑臉琵鷺、鯕魚和其他水鳥

當冬日潮水上漲時,數以千計的水鳥聚集在日益縮小的裸露泥灘上。這裡有成群的鷸和其他濱鳥,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黑白反嘴鷸,它們在白鷺、蒼鷺和琵鷺之間穿梭。海鷗聚集在海岸線上;在他們之外,成群結隊的鴨子聚集在淺灘上。空氣中響起鳥兒的鳴叫聲和顫音,然後是驚慌的叫聲和突然猛烈的拍打翅膀,一隻遊隼衝進鳥群中間,驅散了鳥群,讓公寓短暫空了。

即使您沒有特殊許可證來參觀這個隱藏的地方,您仍然可以在米埔沼澤保護區和魚塘地區欣賞鳥類。鳥群規模較小,最多可能有數十隻,但您可以與灰鷺、小白鷺、水鴨、嬌嫩的鴨子、紅潤的公鴨等物種近距離接觸- 棕色的頭和黑色的翅膀高蹺,因其非常長的紅色腿而得名。

新田魚池的黑翅長腳鷸

慢慢地移動,您可能會看到這些鳥兒進食、梳理毛髮,甚至打瞌睡,就好像它們安全無害一樣。但任何突然的動作,它們都會迅速飛走:提醒人們,它們的生命充滿危險,而人類是最大的危險。在香港,鳥類沒有被獵殺,但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它們稱之為家的地方遭到破壞,無論是全年,還是在移民來訪的季節,也許是為了長期停留。

國際重要濕地

泥灘、紅樹林和魚塘位於後海灣周圍的濕地綜合體內,後海灣實際上很淺,在海岸上形成了一個深深的凹痕,由香港和深圳共享。後灣濕地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具有國際重要意義,尤其是每年出現的數以萬計的鳥類,其中包括僅在東亞發現的全球稀有鳥類。

在世界範圍內,像後海灣這樣的灘塗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類的改造,特別是為農業、水產養殖和定居點創造新的土地。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1984 年至 2016 年間,全球 16% 的灘塗消失了,其中東亞的變化尤其明顯。對珠江三角洲的評估發現,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珠江三角洲的自然海岸線長度從136.91公里銳減至15.17公里,填海面積約282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

也許後海灣能夠倖存下來真是一個奇蹟。新界的邊界將海灣一分為二,使南岸成為香港農村腹地的一部分,無疑有幫助。自1970年代以來,發展壓力不斷加劇,雖然後海灣的部分地區得到了保護——尤其是米埔沼澤,但保護措施往往缺乏雄心,甚至近乎膽怯。現在,政府計劃摧毀大片魚塘,建造新田科技城的一部分,雖然承諾建立新的保護區,但其他潛在的開發項目也即將到來——這使得今年可能成為後海灣歷史上的關鍵一年。 

從新田魚池上空俯瞰後海灣濕地,2024 年 1 月;通知深圳市區至深圳河北岸

廣泛的填海和早期保護工作

1958年香港鳥類報告;例如,注意深圳河以北的沼澤地

據報道,1957年,大約一半的海灣被矮化紅樹林和鹽沼覆蓋,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些地區也開始大規模填海造地。人們建造了被稱為「堤壩」的高堤,以創造種植抗鹽稻、飼養鴨子和家禽、養魚池和養殖場的區域。 基圍 – 可以在漲潮時注滿水、退潮時清空以收穫蝦子的池塘。到 1969 年, 基圍 魚池幾乎佔了總面積的一半。

許多水鳥喜歡新池塘,尤其是 基圍 著名的英國自然保護主義者彼得·斯科特 (Peter Scott) 來訪,他於 1946 年建立了野禽信託基金,並於 1961 年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史考特建議在米埔成立保護區,1968年政府鄉村利用及保育臨時委員會也回應了這個想法。 

「1975 年 3 月 16 日的報紙報道令當地環保人士感到驚訝,該報道稱,政府已基本批准加拿大海外發展公司 (CODC) 將大尚圍(毗鄰米埔)的 116 公頃養魚地開發為可供約30,000 人居住的大型住宅區,」David Lai 在回顧2017 年圍繞該項目的爭議時指出 東南亞地理與環境

1989 年,在米埔的傳統基圍之一釣魚

1990年,時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自然保育主任大衛·梅爾維爾(David Melville)回顧這一案例時表示:「這是一個開始腐爛的時期,此後出現了很多新的發展。然而,這也引發了保護措施的推動。正如梅爾維爾所說,「香港觀鳥協會的兩名成員麥克·韋伯斯特和弗雷德·赫希特爾向政府請願,要求採取某種保護措施。如果沒有他們的行動,我們可能會失去米埔,它被宣佈為具有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這提高了規劃者對一個地方的重要性的認識。

住房計畫繼續進行,成為錦繡花園的高檔郊區,並在此過程中摧毀了香港最後的雉尾水雉(一種漂亮的百合蹄雉)築巢地。此外,1982年,政府批准了新成立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請求,在米埔建立自然保護區。兩年後,保護區正式成立,隔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開始籌建米埔沼澤野生動物教育中心及自然保護區。

米埔及星鳥種

「米埔」幾乎成了后海灣濕地的代名詞。早年的變化包括一條木板路穿過鄰近的紅樹林到達泥灘,在那裡可以看到海灣中心鳥類前所未有的景色。在此幫助下,再加上一個由兩個組合創建的新潟湖 基圍鳥類觀測增加,經常看到勺嘴鷸等全球稀有鳥類,使米埔在全球觀鳥者中享有盛譽。

鷸是一種「觀鳥者的鳥」-上面淺棕色,下面白色,只比麻雀大一點,是唯一一種喙尖扁平的濱鳥。然而,很快,出現了一種具有更廣泛吸引力的星鳥,它的喙也是勺形的。 

自1950 年代以來,人們就經常在冬天看到黑面琵鷺,儘管它們僅限於東亞,但人們幾乎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的,直到熱門觀鳥者彼得·肯納利(Peter Kennerly) 注意到有關它們的資訊匱乏,並發出了目擊請求。 1990 年,他公佈了他能計算出的全世界人口的最佳總數:288 隻。地:一個台灣、越南、後海灣。

米埔上空的黑面琵鷺,遠處是深圳

琵鷺高約 75 厘米,形狀像粗壯的白鷺,但嘴呈匙形,成為旗艦物種,在有關後海灣和米埔的媒體文章中出現。

內後海灣被列為拉姆薩爾濕地

主要是由於該海灣棲息著大量黑面琵鷺和其他遷徙水鳥,因此有資格被《聯合國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經過梅爾維爾等人多年的遊說,政府同意申請上市,並於 1995 年成為拉姆薩爾濕地,最初是透過英國政府,從 1997 年起又通過中國政府。

為了保護拉姆薩爾濕地,並實現公約所要求的「明智利用」濕地,香港政府設立了從核心區的泥灘到以魚塘為主的緩衝區,並製定了限制濕地類型的法規允許的開發項目。

濕地公園的旱地比有價值的濕地多得多

濕地公園:巨大的遊客中心,小而有價值的濕地區域

到那時,已經來不及挽救元朗附近約5平方公里的魚池和農田了。該地塊被名字令人印象深刻、現已不復存在的 Mightycity Company Limited 買下,該公司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用沙子和瓦礫覆蓋該地區,用於建設天水圍新市鎮。無意中,填海區的水池和草地吸引了多種鳥類,1998年,政府決定建造濕地公園,以減輕鳥類的損失。

隨著2000年的臨近,濕地公園成為政府的千禧計畫之一,涉及旅遊事務署和漁農自然護理署。到2006 年開業時,已斥資約$ 5 億港元用於設施建設,包括一個寬敞的遊客中心,內有一個配有馴鹿標本的步入式北極立體模型、一個在真人大小的紅樹林複製品中游泳的印度鱷魚展覽,以及一個帶有移動座椅的 3D 影院。 (令人高興的是,室內展覽的大幅改進工作正在進行中,與香港更加相關。)

在外面,水被從人工瀑布抽到幾乎無菌的淡水區域。公園的盡頭有一個潮汐潟湖,成為鳥類唯一的好去處,但只佔公園面積的不到 10% [2.8 公頃;總面積約45公頃]與米埔和許多魚池相比顯得黯然失色。

濕地公園裡漂亮但幾乎無菌的淡水區

腐爛還在繼續

與此同時,「腐爛」仍在繼續。隨著紅樹林的蔓延,後海灣本身也發生了變化,灘塗水位上升,深圳河被拉直以減輕洪水風險時,更多的淤泥湧入;整體結果是鳥類可以覓食的灘塗面積減少。村屋、廢棄物場、車輛修理場、卡車停車場以及堆放著六層高貨櫃的舊田野,環繞著魚塘,由於商業挑戰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其中許多已被廢棄。

這些不確定性部分源自於開發商抱著獲利的想法購買大大小小的魚池區域。 1990年代初,恆基兆業計畫在米埔附近興建一個連高爾夫球場的新屋村。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最初表示支持,特別是因為開發商計劃通過將一片魚塘恢復為紅樹林和沼澤來創建一個自然保護區,但後來加入了一個反對該計劃的聯盟——因為人們越來越是認識到魚塘對野生動物很重要,再加上政府更好地執行保護他們的法規。

法庭案件接踵而至,桑尼維爾最終到達高等法院,然後被叫停。然而,亨德森似乎開創了先例,因為其他魚塘區域也宣布了類似的計劃,同樣承諾透過景觀美化和管理附近的其他魚塘來補償對一些魚塘的破壞,從而吸引更多的野生動物。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對這些好處持懷疑態度,更宏偉的計劃被擱置。

鳳樂圍魚池北面景觀,2024 年 2 月

其中一個更宏偉的計劃——在馮樂圍魚塘,涉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長江實業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於2013年退出合作夥伴關係後才被擱置,而Green Sense於次年尋求司法審查,導致城市規劃委員會不得不在六年後重新考慮該申請。

鳳樂圍小鸊鷉

但這並不代表馮樂偉就不會受到傷害。 202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贏得了針對司法複核的上訴,並在下個月的一次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全面開發城市規劃的想法,即面積大於天水圍的住房。規劃署、土木工程及渠務署及房屋署代表回應稱,該建議不符合該地區劃為「綜合發展及濕地改善區」的規劃原意。

在海灣的北側,自 1979 年深圳成立以來,就很少有人關注保護問題了。僅僅八年後,這些都消失了,為新的城市地區和填海區讓路,為今天仍在繼續的建設做好了準備(圖片 這裡)。廣東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僅保留了一條紅樹林帶,提供了一定的保護。

鳥類綠洲升起又落下

隨著後海灣的轉變,濕地鳥類也改變了。令人振奮的是,黑面琵鷺的數量激增,2022/23 年冬季記錄了 527 隻。然而,這種增長的原因遠遠超出了後海灣,因為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到超過 6900 人(2024年初數字)彼得·肯納利的警鐘促使人們採取保護措施,從朝鮮西部的繁殖地到多個遷徙中途停留地和冬季出沒地。 

其他物種的情況好壞參半,雖然總體數量每年都有波動,但冬季記錄的水鳥總數在 2008 年初升至 90,000 多隻的高位,但此後又回落至 55,000 以下。這些統計結果促使研究人員於2023 年9 月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鳥類綠洲的興衰:追踪世界最大特大城市關鍵沿海濕地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指出污染和開墾是鳥類綠洲的興衰的關鍵原因。

大筆資金用於人類基礎設施,而不是野生動物棲息地

中心很大,遊客很少

2023 年11 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賽馬會米埔彼得史考特遊客中心開幕,這座建築正如其名一樣宏偉,頗像一座城市博物館,但內部沒什麼可看的,而且遊客數量受到嚴格限制。該項目是由賽馬會捐款約 HK$347 建造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遊客中心建設、升級人行道和建造兩個新的觀景亭。

遊客中心內部寬敞,沒什麼好看的

雖然人類從捐贈中受益,但它並沒有覆蓋米埔野生動物的基礎設施,例如同樣需要改造的池塘和堤防。當被問及原因時,賽馬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執行長 Peter Cornthwaite 拒絕發表評論。

更多遊客可惠及米埔和整體後海灣保育

即使不美化池塘,棲息地的日常管理成本也可能很高,儘管政府每年都會透過大鳥競賽等籌款活動提供財政支持,但保護區團隊仍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創造更多收入的一個明顯方法是允許更多遊客進入。

在世界範圍內,濕地保護區往往歡迎遊客,並收取費用以支持持續的棲息地改善。米埔也許是其中的一個例外,它有限制性的許可證制度,而濕地公園據說更適合大眾。這或許有點諷刺的是,遊客中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彼得·斯科特(Peter Scott),因為他是野生動物和人類融為一體的強烈倡導者。去年,他在英國斯林布里奇 (Slimbridge) 創建的保護區吸引了約 245,000 名遊客,而規模稍大的米埔 (Mai Po) 每年接待約 30,000 名遊客,其中一半是學童。

此外,擁有更多遊客可以增加對保護措施的支援。例如,考慮西貢半島鹹田的一個私人項目開始動工時引起的公眾強烈抗議,該項目非常受徒步旅行者歡迎。一個專門的 Facebook 群組在短短四天內就吸引了 46,000 名成員,公眾的關注導致政府乾預,結束了該計畫。相較之下,在後海灣,潛在問題通常只有少數綠色團體提出異議。

環保團體敦促政府改變新田科技城發展項目

Technopole計畫威脅新田魚塘

令綠色組織震驚的最新威脅涉及將北部大都會內的新田科技城的一部分選址在目前是魚塘的土地上的計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在向政府提交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大規模填塘和改變土地用途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濕地面積及其生態功能的喪失。” “數據顯示,新田魚池是水鳥和極其稀有的歐亞水獺的重要覓食、棲息和繁殖棲息地。”

2024 年 1 月,一隻香港罕見的海鷗飛過新田魚池的觀鳥者

新田的規劃似乎與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指導方針相衝突,根據該指導方針,“除非是具有壓倒性公共利益的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否則不允許在濕地保護區內進行新的開發。”規劃部門未能回應有關在魚池地區建造科技城部分區域的首要原因的詢問。

新田魚池裡的毛鴨,2024 年 1 月

可能會創建新的濕地公園…slowwwlllyyyyy

就像停滯不前的開發商提案一樣,Technopole 計劃要求在濕地保護公園內改善附近的魚塘[補充:我懷疑,當這些計劃繼續進行時,他們可能會鼓勵開發商重新振作,更加努力地推進各種計劃他們多年來想出了]。然而,由於沒有透露任何細節,綠色團體懷疑這是否真的能減輕池塘的損失;尤其是公園可能要到 2039 年才能最終落成,香港觀鳥協會理事餘逸東稱這是「不可接受的」。

香港觀鳥協會理事餘逸東向媒體人員講述新田魚池的價值與威脅,2024 年 1 月

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自然保育)陳建鋒表示,計劃再建兩個濕地保育公園,但會以第一個濕地公園的經驗為基礎。這種謹慎顯然忽視了香港和世界範圍內管理濕地保護區的豐富專業知識,而且事實上濕地公園幾乎已經做好了,還有類似於米埔不斷發展的改進空間。

新田魚池的斑翠鳥

魚池可以減輕洪水風險

由於新田位於深圳河河氾濫平原上,這裡的Technopole建築需要防禦暴雨,去年11月,土木工程拓展署專案經理透露,計劃建造容量為20萬立方公尺的地下設施。梁也表示,魚塘無法適當控制洪水,這與其他一些政府資訊不一致,也與德國和加州等地的洪氾區恢復工作的結果不一致,這些地區大大減少了洪水,同時增強了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

同樣,在一篇關於科技城附近魚池的評論文章中(濕地是確保北部大都市具有氣候適應能力的關鍵),三位生物多樣性專家寫道,“這些濕地對於增強香港的氣候適應能力具有非常有益的作用,但這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政府2021年擴大濕地保護計劃

假設新田的建設可以減少,從而為保護濕地面積比目前計劃大50%留出空間;結果可能是什麼? 「剩下的魚池…可發展為佔地約520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以增強生物多樣性並保護鳥類的飛行路徑。該提案並非綠色團體的白日夢,而是 北部都市發展策略 政府於 2021 年 10 月發布。

香港政府濕地保護計劃,包括新田地區-2021年;隨後,新田的保護減少,破壞增加

根據這項策略,濕地保護公園將具有防洪等多種功能。對深埔樹的粗略計算,基於一半面積的水位能夠上升一米,表明它可以容納擬議地下設施十倍以上的容量,這將有利於易受洪水威脅的深圳河的另一邊。

拉姆薩爾濕地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不是人們的禁區,該策略也預期建立濕地保護公園,包括水產養殖、公共教育和娛樂設施。預計整個濕地和海岸生態保育系統的總面積約為2,000公頃,並補充說:“整個系統可以成為全香港市民共同擁有和珍惜的戶外休閒資源的珍貴生態棲息地。”

寫給 南華早報 雜誌;於 2024 年 5 月 19 日發佈為“香港米埔濕地如何再次受到威脅,以及「鳥類天堂」過去所面臨的戰鬥

後海灣包括米埔篇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