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概念規劃列出了一系列旨在改造大嶼山的擬議項目。
[致信 南華早報,於 2004 年 12 月 27 日出版(略有刪減)。]
我謹提及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秘書週恭蕙於12月23日發表題為「大嶼山自然優先」的信函。對此,週女士聲稱,專責小組最近發表的大嶼山概念規劃“採取了平衡和可持續的方法,結合了發展和保育的需要。”嗯,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在有關該計劃的諮詢摘要中並不明顯,這表明專責小組最好將其出版物重新命名為“大嶼山具體計劃”。
該計劃列出了大量擬議項目,這些項目將改變大嶼山,特別是北部沿海地區。事實上,這似乎不是一個真正的“計劃”,而是一堆已經規劃的和潛在的項目,包括香港至珠海大橋和一個物流中心,但奇怪的是,不是一個新的貨櫃碼頭。 (是的,週女士說航站樓正在工作小組之外進行討論,但大橋、物流中心和“計劃”中的大多數其他項目肯定也是如此。)被扔進混合:第二個主題公園,一個賽車場,一個室內人造海灘,天哪。
因此,該計劃注重具體的開發,儘管環境評估尚未完成,而且似乎不會對該「計劃」進行總體環境評估,但工作小組已經能夠告訴我們該計劃是可持續的——沒有關於這意味著什麼的訊息。例如,專責小組認為東湧的霧霾水平是可持續的,因為東湧已經遭受嚴重的空氣污染,如果興建公路專用橋、貨櫃碼頭等,肯定會受到更嚴重的污染?在這些問題上,工作小組似乎保持沉默。
從《諮詢文摘》來看,這個「計畫」似乎就像哈伯德媽媽的櫃子一樣缺乏自然保護措施。是的,大嶼山郊野公園北擴建部分終於可能建成了──距離董建華先生宣布這項計畫已經五年多了。但當談到大嶼山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地點時(這些地點往往位於郊野公園之外),該「計劃」沒什麼好說的——僅接受目前的保護水平。在陸地上,不擬建自然保護區;沒有任何地方有改善棲息地的計劃。
事實上,該計劃包括沿著大嶼山西海岸建造一個新的海岸公園,但考慮到新的貨櫃碼頭可能建在保護區北部,顯然這是否是一個好主意。該計劃稍微提到了大河溪的保護,但沒有提及附近的填海工程對物流中心和/或休閒區可能產生的影響,地圖顯示這些區域幾乎會堵塞溪流口。
現在有一些諮詢是好的,但為什麼事先要保密,為什麼計劃公佈後只允許進行諮詢,以便對建議進行「審查和微調」(諮詢摘要)?
為什麼這個「計畫」似乎是由對大嶼山不太了解的人所製定的?每個人是否都對所涵蓋的所有地點進行了廣泛的訪問,或者在遠離島嶼的辦公室中通過在地圖上標記項目來完成了多少規劃?為什麼我們被告知這是“可持續發展”,而它似乎如此重視發展,並且似乎幾乎忽視瞭如何為子孫後代實現“可持續”?
那麼,在團隊中有一些政府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的情況下,工作小組如何制定了一個在我看來就像蹺蹺板上的大象和老鼠一樣平衡的「計劃」呢?